我依然爱你,我只是不喜欢你了

一.

金庸小说中,我最爱《笑傲江湖》,众多人物中,我最爱令狐冲。但由于初读年纪小,每逢读到令狐冲对小师妹的念念不忘就匆匆跳过。这点也始终让我觉得令狐冲的潇洒不羁之余,感情上有种张无忌般的优柔寡断之感,不甚舒畅。

话 说《笑傲江湖》第二十六章「围寺」情节中,得知任盈盈为救他被困少室山后,令狐冲率江湖群雄围攻少林寺。此时讲到众人被困陷阱,情况危急,生死只在顷刻之 间。突然天降大雪,顿时风声鹤唳,万籁俱寂,群雄只等令狐冲一声令下群起而攻。而此刻令狐冲看着山花野草,飞雪漫天。心中突然一柔,想起了岳灵珊:“小师 妹这时候不知在干甚么?”

小时候看到这一段非常膈应,紧张热血的情绪被莫名寒了大半。还觉得令狐冲真不是东西,人任大小姐为了你连性命都不要了,你还在这危急关头想着抛弃你的小师妹,脑子坏特了啊。

虽然这短暂的膈应很快就被后面的剧情冲淡忘却,但令狐冲在我心中的潇洒形象也带上了阴影。直到不久前,我看到一部爱情电影《one day》中的一句台词,顿受触动:

I love you.Dexter.So much.I just don’t like you anymore.(我爱你。德克斯特。我只是不喜欢你了..)

如果单独看到这个句子,我会觉得非常难以理解,爱不就是升级的喜欢吗,怎么会存在只有爱而没有喜欢呢?正在我琢磨这句话的时候,记忆这个神奇的抽屉,自动跳出了令狐冲想起小师妹的情景。
“小师妹现在在干甚么呢?”

那一刻,豁然开朗。

二.

两年前参加大学好友梁锋的婚礼,前一晚我们一帮男生喝酒唱歌,回忆往昔放浪形骸。喝多了我去上厕所,出门看到梁锋在外面抽烟,招呼我一起。氤氲中,我当时也是喝多了,没话找话,多嘴说了一句:以前我一直以为你肯定会跟王杨璐结婚呢。
梁锋看看我,又看看天花板,沉沉道:谁不是呢…

梁锋和王杨璐认识在刚进大学的十佳歌手比赛上。当时我也参加了,王杨璐在台上唱歌的时候,梁锋突然狠狠拉住我的手,大喊糟了糟了。我一囧,问他你是拉稀了还是要出柜?他神色紧张道:这完全是我梦中情人的款啊,不去认识我会撞墙而死的!
我白眼,那你他妈就去啊。
他说可是我不敢,要不你帮我去问号码吧?
我去,那你他妈就去撞墙吧!你的梦中情人干嘛要我去问?
你脸皮厚啊!兄弟,靠你了,事成我请你吃大餐!

才认识一个月,我就被他发现了我最大的优点,嗯…于是我就去了。
后来比赛我和梁锋都被刷下了,王杨璐进入了决赛。决赛之后,两个人就在一起了。原来两个人早就互相注意到了,真是看对眼了。那次大餐我吃得很开心,其实当月老也蛮好的。

两人相处得很好,兴趣爱好也很一致,始终很甜蜜。几乎身边所有人都认定,将来肯定是要吃他们的喜糖的。

那后来为什么分手了呢?我问梁锋。梁锋回包厢拿了两瓶啤酒递给我一瓶,一起坐到了大厅。
梁 锋说,你出国那年我们同居了,起初一切都很好,我们也想过早点结婚稳定下来。不过一起生活后,琐碎的矛盾就渐渐多了起来,我是个什么都漫不经心的人,而她 很有主见,更喜欢生活有条不紊井井有序,甚至有点强迫症。其他生活中零零碎碎的事,原来没发现,但天天在一起,问题就逐渐积累,甚至一根烟头都能引发争 吵。
虽然有时候会吵架,但是我也不怎么往心里去,哄哄就好了。慢慢的,她开始担心未来,想要考研,想要去大城市发展,而我就想回到家乡小城平淡过 日子。对未来的规划使我们的裂痕越来越大。 随着毕业临近,我们之间越来越冷漠,经常一言不合就闹得不愉快。 后来他们认真沟通了一次,达成了一致,。最终她决定去上海,而我留不住,也只能祝福。
毕业就分手,我们也没能逃过这个魔咒…

我想我那天真是醉了,又傻乎乎地问了一句:那你现在还爱她吗?
梁锋一口干完了瓶中酒,苦涩道:感性上,我的确爱她,但理性上,我知道我们在一起对谁都不好,只会越来越多的争吵…所以爱并非什么都可以呀,就算我们彼此妥协,心里也谁都不痛快。让彼此都不痛快的感情,又何必死死不放诶…

我问他,那你喜欢现在的嫂子吗?
他眼睛亮了亮:她很好,她喜欢我,我也喜欢她,但我很难说,那是爱。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很好地生活在一起,像喝一杯温水,平淡自如。
两年过去了,如今的他又有了可爱的女儿,家庭和睦,生活得简单而知足。

都说相爱容易相处难。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虽然很清楚自己确实是爱那个人,可那个人的言谈举止却又让自己难以接受,爱可以增强对恋人的包容,却无法改变双方的思维行径。彼此在互相折磨中证明是否有爱真的什么都可以,真的很累。
可惜,我想说,真的不是有爱什么都可以。因为生活还有太多细节与琐碎,比爱更坚不可摧。
爱的时候,谁都想不顾一切去爱别人,可是回到生活,又免不了更倾向保护自己。在这种纠结的感情中,有人选择了温水煮青蛙,任由生活顺水推舟,缝缝补补彼此煎熬;也有人选择好聚好散,在故事还不最糟糕的时候退场。
无论哪一种,都无可指责。

三.

《笑傲江湖》结尾,任盈盈扣着令狐冲的手腕叹道:“想不到我任盈盈,竟也终身和一只大马猴锁在一起,再也不分开了。”说着嫣然一笑,娇柔无限。
这个时候,小师妹已经香消玉殒。而此刻的令狐冲,是否还会心念一动,想起凄苦死去的小师妹?

对于恋人深爱前任这件事,任谁都会不是滋味。可是爱就是爱,怎么可能因为不在一起了,就完全不爱了。感情不是水龙头,想来就来,想去就去,若真是如此,那才叫没人性。
人无法选择是否会动心,但至少我们该懂得是否该放弃。这正是成长的代价。

令狐冲可以为了任盈盈将生死置之度外,若是小师妹呢?我想他也会。
令狐冲要娶任盈盈,任谁来阻挡,他都会勇往直前,可若是小师妹呢?我想他不会。因为他知道,自己并非小师妹想要嫁的人。
如果她身处危难,他可以为她放弃生命。但若她幸福快乐,他愿意衷心祝福不再出现。这不就是爱吗?

我想起了另一位金庸人物——郭襄。郭襄如此爱着杨过,却又衷心希望杨过能够和小龙女在一起快乐生活。
后来郭襄创立了峨眉,为她的嫡传弟子取名风陵师太。风陵渡,是她最初遇见到他的地方。
站在峨眉山上的郭襄,看着峨眉金光云雾飘洒,是否会想起,十六岁夏天绚烂的烟火…

我知道我已离开你的世界,也知道,彼此不再有交集,然而心中某块地方,始终无法抹去存在的痕迹。
很多时候,不正是这些莫名涌上心头的柔软,才让我们觉得没白活过吗?

我依然爱你,我只是知道,自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喜欢你了。  依然祝你,平安幸福。

主播:纱朵&南宫曦野 作者:小岩井 

背景音乐:离开的那天;天朝OL游戏音乐

片尾歌:尘劫—伦桑(翻唱) 

码农故事:一位中级程序员的自白

我是一名中级程序员。

我有相当不错的基本技能。我犯了足够多的错误才明白为什么那些被称为错误。我很清楚我还需要了解更多东西。最重要的是,我知道那些东西大概是什么,并且我正在努力而积极地提升自己。

勇敢地承认自己不过是水平一般的程序员,这花了我一些时间。我不再感觉有必要去抓住那些我并不了解的观点。当人们发现我对某样东西不了解时,我也不再感到害怕。

事情并非从来如此。你可能对此不以为然,但是我曾经自诩为编程大师。

这种对自己能力的不正确的评估,很大程度归因于我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学习技能。在过去那些日子里,有电脑就已经很特别了;更不用说知道如何使用了。

在我自己看来,我当时是一个知识渊博并且经验丰富的程序员。在我不到20岁的时候我已经用C++、Pascal、C#、JavaScript写过程序。当然我最引以为傲的是,曾经徒手用PHP编了一个电子商务平台。

事实上,我可能只是人们平时谈话中提到的“我有个朋友的儿子很会写网站”。我和别的程序员没有任何交流,所以我仅有的比较对象是我周围的人;要么是一些根本不在意电脑的人,要么是那些会用电脑,但是在IE窗口中塞了5个没用的工具栏的人。那些可能会说“我的网坏了”这种话的人。

接下来这个故事就是讲我如何产生自己很厉害的幻觉的。

天才的起源

 

当我九岁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家里有卫星电视。而在我们家里,我们只能收到四个英国的频道(你能想象第五频道出现之前的日子吗?),我热切地盼望有一台普通的电视机。我们所需要的只是那些“卫星盘子”,或者我称为“卫星”的东西——那样我就随时可以看QVC台或者Eurosport台。由于隐约意识到自己的某种天分,我开始搭建自己的卫星!我的设计包括了一把打开的伞和一条铜质音频线,一段接在伞的金属柄上,另一端接在电视机天线上。必须承认我的设计有一些缺陷,并直接导致我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但是这个小故事仅仅想表达我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对技术的渴望。我认识的人中从没人想过制造“卫星”。

几年后,当我父亲的办公室得到一个14.4k的猫时,我成为了最早一批网民一员。我能回忆起花了整个星期六下午的时间等待这个火焰漫画图标被加载,每个帧的动画大概要过一分钟才显示。我甚至用Netscape搭建了我自己的网站。由于不知道互联网的架构,我把所有的HTML文件存放在本地,并且期待有一天他们会出现在互联网上。然而这些细节并没有削弱一个事实:我认识的人中没有一个制作了他们自己的网站。

在我十多岁的时候,我发现了自己天才中的黑暗面。在装备了Jolly Rogers的食谱后,我和一群小伙伴们准备动摇整个九十年代英格兰的技术和道德根基。破解电话系统是我们的专长。我们用手提式声音耦合器和公用电话,给我们在ICQ上认识的美国姑娘们打免费国际电话,以及在私人交换机上设立语音信箱。最终学业和滑板阻止了我们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如果没有这些干扰,我们无疑已经在制造凝固汽油,黑进政府网站并且徒手杀人了。尽管我们没有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但事实是除了我们没有其他人哪怕拥有声音耦合器。

尽管到那个时候我已经经历了一些冒险和失败,我还是缺少一些东西。我的想法总是要超前我自身能力好几步-正如在“卫星”一节里体现出来的。我需要一种把我脑海中想法表达出来的方式。我需要一个直接的介于我想象和现实之间的接口。

Fuck 生成器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我十四岁的时候。我购买了一份PC Plus杂志,其中附赠了带有完整版Borland C++编译器的CD。我安装了,并且认真学习了杂志上的“hello world”教程。

就这样,一个崭新的世界在我面前打开了。物质世界对于我想象力的限制消失了。我的创造力被解放了,我脑海中的大教堂要成为现实了!我该把这个新工具用于怎样崇高的事业呢?很显然,Fuck生成器。

简单而优雅的Fuck生成器是一个命令行程序,也是我即”hello world”之后第一个里程碑。程序开始运行后会提示用户输入一个数字n,然后它会输出字符串”fuck”,n次。最后用户被提示可以重复以上过程或是退出。尽管功能有限,我还是沉醉于我所品尝到的成就。这是任何程序员都能享受到的一种快感,即看着机器执行你的命令,不管这个任务有多简单。它在运行了,并且你知道为什么它能够运行。它除了在那里运行不会做任何别的事。

过了些时日,另一期的PC Plus附赠了一个完整版的Borland Delphi。有了这个,我把程序升级为带有窗口界面并且可以随机生成彩色的4种不同的脏话。当别的孩子在玩PlayStation的时候,我正在投身于一项更有意义和创造性的事业,我在生成很多fuck。

到那时,一切都预示着我是注定要成大事的。我要向世人展示我真正可以做的事情。

我的巨著

 

在90年代晚期,我为一家小型并且扩张迅速的邮件订购零售商创建了一个网站。一开始,这个站点只包含一些静态的页面——关于商品的小册子,一个导航菜单和一个访问数量计数器。

当我们的访问量越来越大时,我们决定加入电子商务功能。我们遍历了一些现成的工具包,它们的质量从差到极差不等。我印象中第一个版本大部分建立在摆弄cgi脚本以及怪异地把<select>元素用于几乎所有的用户交互部分之上。之后的一个版本是充斥着framesets和Javascript的怪物——远在Javascript成为举世皆准的构建应用功能的方式之前。另一个版本是由微软的Access数据库驱动的。

不久后我们意识到,如果我们想要一个真正可用的甚至体面的在线商店,我们需要一个自定义解决方案。我想到了我过去的成功经验:fuck生成器系列,以及截至那时我所编写的优秀网站,这其中:我的 Manic Street Preachers吉他谱收藏网站非常具有权威性。我认为是时候看看我能真正做些什么的时候了。我要自己从头开始干。

从头开始?即使那个时候开源框架已经存在,我也不会知道他们。我有自己的计划。我买了一本关于PHP和MySQL的书,一边学习一边着手搭建新的网站。

幸运的是,这本书把一个非常简单的购物网站作为它的核心例子。所有的部分都在那儿:“category.php”会列出一个目录中的所有物品;“product.php”会显示商品信息以及把该商品加入购物车的按钮;以及最重要的“cart.php”,它是所有奇迹发生的所在。这就是我想要的东西!

我孜孜不倦地学习这个例子,充满自信地实现所有巧妙的而且毫无疑问也是最新潮的技术-那些方便的“mysql_”函数;用于建立查询的字符串连接函数;把不同的函数放进“functions.php”文件;通过加入“header.php”和“footer.php”来维护整个网站的一致性;为了代码的快速运行而回避了笨重的面向对象的设计方式(管它是什么玩意)。我的技能在飞速成长。

像一个人的王国一样,我建造了高塔和迷宫般的地道。我每添加一个特性,就好像整个结构在向天空伸展同时也向地下蔓延。顾客帐户、商品评价、购买历史、优惠点数、帐单号、特殊优惠、日志、 A/B测试、支付信息加密,等等。一个蔓延的迷宫,一整个星系的函数,大的小的,缓缓围绕一个不变的核心:“cart.php”。

经过八个月的激情工作,我终于完成了。

现在,你们这些读者一定在期待我会详述当网站正式运行时发生了怎样恐怖的事情。恐怕我要让你们失望了。

它成功运行了。

 

最糟的方法

 

尽管我现在把这当作我最糟的设计,但是这个东西确确实是能够运行。它在每一个糟糕的教程,每一个反php的帖子里都能找到。搅成一团的代码?是的。不一致的数据和方法名称?是的。介绍和业务逻辑混在一起?是的。魔幻数和全局变量?是的。

对我而言,面向对象的设计只是一堆不必要的开销和公式化的代码,并且有很多片面的理论支持我的观点。我知道有关测试的所有,点击一些你设计的特性,看上去不错,上传运行。我不太知道别的架构,但是据我所知,我所采用的是最明智的方法。

一些事实能“证明”我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我从零开始,白手起家,用智慧创造了一个功能齐全的电子商务站点。更重要的,它运行完好并且还在扩张。

在我的眼里,我和那些写了亚马逊的程序员们没什么太大区别。当然亚马逊要大一些,但是我没有看到任何我的网站不能扩张成那样的理由--尤其考虑到我采用的高速运行的架构。

我认为我的技术水平已经到了巅峰了。并不是说我对学习新技术不感兴趣了,我只是不再对此感到紧迫。毕竟我创造了一些不错的产品。任何在此之上的东西只是附加奖励,是蛋糕顶端的樱桃而已。

 

回到地表

 

我很遗憾,我在这种心态下生活了好几年。我只是将一小部分时间用在这个网站上,而把主要时间用在完全不同的领域。在之后多年的维护和偶尔添加特性的过程中,我确实意识到了之前做的一些选择是有问题的。我意识到有时候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找到我要找的文件。有时候当我做一个改动时,一些看上去毫无关联的地方会出现bug。

我的学习没有停止,但它确实进展缓慢。我意识到我曾经写的mysql函数是有风险的,因为后面版本的PHP减少了对它们的支持。在一段时间里,我克服对此的恐惧的方法是坚信我的无懈可击的设计可以弥补这些风险。毕竟我尝试了所有形式的我能找到的SQL注入,一切看起来都没有问题。

去年的一天我接到了一个紧急电话,网站挂了。所有的请求都得到500错误。在工程师们重新启动并且分析了事故原因后,这被证实是一起来自国外的sql注入攻击,是我从来没见过的一种。

好吧,我想,这也许是我该转向PDO的时候了。

 

觉悟

 

当我坐下来准备重写所有的数据存取方法时,我意识到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我意识到这将会很困难。而且我知道为什么它会这么困难。

因为这些方法散落在所有地方;因为我无法知道是否会不经意地破坏一些东西;因为代码是如此不一致以至于我要小心地研究不同对象的细微差别;因为很多代码和别的部分紧密相连,这也会导致我会不小心造成破坏。简单地说,这将会很困难。不仅因为所有这些坏的实现方法,还因为我对它们所将造成的后果缺乏预见。

所有的辩护,借口,逃避都无法继续下去了。我错了。我不是那个幻想中的天赋卓越的程序员。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没有认清这一点。

我的愚蠢已经显而易见,尽管这对我的自尊心是极大的打击,但这也是很宝贵的一个教训。我通过亲身经历(而且是非常痛苦的),学到了为什么做一件事的方法有对错之分。这不仅仅关系到品味或者时尚。这不是比谁的方法更聪明。正确的方法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并且能让你和那些使用你代码的人的生活更好。错误的方法让人沮丧,浪费时间。我在这里不想说明哪些东西是组成“正确方法”的要素。只要说不是我做的那些就够了。

 

真正的错误

 

我实现了PDO。同时开始第一次使用PHPUnit。我决不想尝试通过单元测试去改造那样的代码。

现在我有意识地迫使自己无论何时都尽量去学习。我正在读一些每个程序员都应该读的书。我在关注别人的博客。我在收听播客。我会看会议视频。我正在参加一些当地的社团并且在其中做演讲。我在做副业并且挑战自己学习新的技术。我在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做事。

对你们所有献身于这项事业中的人来说,有一个对我们很重要的有利条件。即编程是这样一个完全抽象的活动,任何其他领域都会受到的现实世界中的限制在这里不存在。在这里,你的极限是你自己。

我要以一些真正的箴言结束这个故事。我在开始写这片博客的时候正好刚看完第二版的《代码大全》。在书的最后,第825页的底部,作者准确地描绘了我在写这篇文章时的想法。可以说他只用了两句话就表达我在这数千字里想表达的东西:

“作为一个初学者或者进阶者,这并没有什么错。当一个有能力的程序员而不是领导者,这也没有什么错。真正的错误是,当你知道应该如何去提高时仍然选择做一名初学者。”

原文链接: Michael Bromley   翻译: 伯乐在线 – 王伯
译文链接: http://blog.jobbole.com/72179/

非洲捕蟒,一群拿着生命在开玩笑的人

  印象中的非洲,有着一种原始的神秘感。他们贴近大自然,依附大自然,总给我们这些处在高度现代文明的“现在人”以无限遐想和渴望,向往。

  看过帖子,由衷的敬佩他们,敬佩他们的智慧,勇敢,伟大。

  捕蟒全过程,场面危险,请勿模仿!!!

  1.扎好手臂,看起来很像一只狗腿

继续阅读非洲捕蟒,一群拿着生命在开玩笑的人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作者:鲁迅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窝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子……”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如何练习一万小时

原文出处: 同人于野   

随着畅销书《异类》的流行,“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这个口号现在是尽人皆知。也许仍然有不少人相信那些不世出的天才必有天生的神秘能力,但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所有顶级高手都是练出来的。不但如此,最近几年的科学进展,人们可能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关于怎样炼成天才的统一理论。

好消息是除了某些体育项目对天生的身高和体型有特殊要求之外,神秘的天生素质并不存在,也就是说人人都有可能成为顶级高手。早在20多年以前,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学家 Benjamin Bloom 就曾经深入考察过120名从音乐到数学多个领域内的精英人物,发现他们幼年时代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后人的研究更证明,在多个领域内,就连智商都跟一个人能不能达到专家水平没关系。

有个匈牙利心理学家很早就相信只要方法得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被训练成任何一个领域内的高手。为了证明这一点,他选择了一个传统上女性不擅长的项目,也就是国际象棋。结果他和妻子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训练成了国际象棋世界大师,这就是著名的波尔加三姐妹。这个实验甚至证明哪怕你不爱好这个领域,也能被训练成这个领域的大师,因为三姐妹中的一个并不怎么喜欢国际象棋。

而坏消息是成为大师需要长时间的苦练。每天练三小时,完成一万小时需要十年时间,但这只是达到世界水平的最低要求。统计表明对音乐家而言,世界级水平要求的训练时间是十五到二十五年。但最关键的并不是练习的时间,而是练习的方法。

天才是怎样炼成的?中国传统思维比较强调一个“苦”字,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甚至是头悬梁锥刺股。而近代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则开始强调一个“爱”字,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调寓教于乐,“哈佛女孩”的家长们纷纷写书,介绍自己的孩子如何一路玩进名校。

很多励志故事和流行的成功学书籍最爱强调的似乎是“顿悟”,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没想通,他没有认识到真正的自己!好像一旦一个人顿悟到了真正的自己,他就会非常简单地在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的领域成为天才人物。一个销售员可能认为真正的自己其实是个小说家,一个医生可能认为真正的自己其实是个画家 — 唯一的问题是他们从来没有写过小说或者画过画 — 但他们认为他们距离“真正的自己”只有一步之遥,一旦尝试了就会爆发天才。

所有这些关于成功学的个人经验和励志故事都不科学。假设一个成功人士做过一百件事,包括参加演讲比赛,衣着有个性,听英文歌曲,最喜欢的颜色是绿色等等,他会非常自得地把这一百件事都写进自传,没准还要加上女朋友的影响。然而其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可能只有四件事,问题是他和读者都不知道是哪四件。

科学家不信励志故事,他们只相信调查研究。在过去二三十年内,心理学家们系统地调研了各行各业内的从新手,一般专家到世界级大师们的训练方法,包括运动员,音乐家,国际象棋棋手,医生,数学家,有超强记忆力者等等,试图发现其中的共性。他们的研究甚至细致到精确记录一所音乐学院的所有学生每天干的每一件小事,用多少时间做每件事,父母和家庭环境,来比较到底是什么使得那些音乐天才脱颖而出。

现在这项工作已经成熟了。2006年,一本900多页的书,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 出版。这是“怎样炼成天才”研究的一本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此书直接引领了后来一系列畅销书的出现,包括格拉德威尔的《异类》,Geoff Colvin 的 Talent is Overrated,和 Daniel Coyle 的 The Talent Code 等等。科学家们不但证明了高手是练出来的,而且通过考察各个领域最好的训练方法的共性,总结了一套统一的练习方法,这就是所谓“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过去多年来,训练方法是不断进步的。比如说作曲,假设一名普通学生使用普通训练方法六年时间能达到的水平,另一个学生使用新的训练方法三年就能达到,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新训练方法的“有效指数”是200%。统计表明,莫扎特当时的训练,他的有效指数是130%。而二十世纪的天才也许没有莫扎特有名,但其训练水平都能达到300%到500%!十三世纪的哲学家培根曾经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少于30年之内掌握数学,而现在的学生十几岁的时候已经学到多得多的数学,教学方法进步了。事实上,我们今天在所有领域都比过去做得更好,体育世界纪录被不断打破,艺术家们的技巧也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

训练方法重要性的另一个体现是“天才”的扎堆出现,比如曾经有一个时期俄罗斯对女子网球,韩国对女子曲棍球,更不必说中国对乒乓球的的绝对优势。更进一步,哪怕你这个国家传统上并不擅长这个项目,只要有一名教练摸索掌握了科学训练法,那么他就可以带出一代绝世高手,比如中国花样滑冰教练姚滨。人们经常感慨中国十多亿人居然找不到11个足球天才 — 如果天才是天生的,那么十多亿人必然足以产生很多天才,但天才是练出来的,而中国缺乏有效的练习环境,人口再多也比不上欧洲小国。





刻意练习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刻意练习”的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它的特点。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科学家们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的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跳。普通爱好者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而职业运动员则集中练习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在很多情况下这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老师或者教练,从旁观者的角度更能发现我们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只在学习区练习,是一个非常强的要求。一般的学校课堂往往有几十人按照相同的进度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是没有针对性的。同样的内容,对某些同学来说是舒适区根本无需再练,而对某些学生则是恐慌区。科学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小班学习,甚至是一对一的传授。真正高手训练与其说是老师教学生,不如说是师傅带学徒。

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长期使用这种方法训练必然事半功倍。200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总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关键是学习方法。

2. 大量重复训练。

从不会到会,秘诀是重复。美国加州有个“害羞诊所”(The Shyness Clinic),专门帮助那些比如说不敢和异性说话的人克服害羞心理。这个诊所的心理学家不相信什么心理暗示疗法,什么童年回忆之类,他们相信练习。他们认为使人害羞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观点。怎么治疗恐女症?做法是设计各种不同难度的场合进行对话训练。最初是在房间内集体对话,角色扮演。然后是到直接跑到大街上找陌生美女搭讪要求约会。最高难度是有意在公共场合做出使自己难堪的事情,比如去超市把一个西瓜掉在地上摔坏。

这种把不常见的高难度事件重复化的办法正是MBA课程的精髓。在商学院里一个学生每周可能要面对20个真实发生过的商业案例,学生们首先自己研究怎么决策,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老师给出实际的结果并作点评。学习商业决策的最好办法不是观察老板每个月做两次决策,而是自己每周做20次模拟的决策。军事学院的模拟战,飞行员在计算机上模拟各种罕见的空中险情,包括丘吉尔对着镜子练习演讲,都是重复训练。

在体育和音乐训练中,比较强调“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看专家是怎么做的。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学习掌握。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在美国一所最好的小提琴学校里,甚至有禁止学生把一支曲子连贯地演奏的要求,规定如果别人听出来你拉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说明你没有正确练习。职业的体育训练往往是针对技术动作,而不是比赛本身。一个高水平的美式足球运动员只有1%的时间用于队内比赛,其他都是各种相关的基础训练。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种事先的重复训练,一个人面对不常见的事件往往会不知所措。统计表明工作多年的医生通过读X光片诊断罕见病症的水平反而不如刚毕业的医学院学生 — 因为很少遇到这种病例,而在医学院学到的东西早就忘了。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定期地让医生们拿过去的旧X光片集中训练,而不是期待在工作中碰到。

3. 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

传道,授业,解惑,老师和教练最大的用处是什么?也许对一般人来说小学老师最大的作用是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教会了他什么东西,曾经有过传道授业解惑。而真正的高手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对他们而言,老师和教练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即时的反馈

一个动作做得好与不好,最好有教练随时指出,本人必须能够随时了解练习结果。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了事,你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不再关心。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建立起对错误的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从训练的角度,一个真正好教练是什么样的?John Wooden 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篮球教练,他曾经率领 UCLA 队在12年内10次获得 NCAA 冠军。为了获得 Wooden 的执教秘诀,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全程观察他的训练课,甚至记录下了他给球员的每一条指令。结果统计表明,在记录的2326条指令之中, 6.9%是表扬,6.6%是表示不满,而有75% 是纯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么动作和怎么做。他最常见的办法是三段论: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表现一遍错误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动作。

与外行想象的不同,最好的教练从不发表什么激情演说,甚至不讲课,说话从不超过20秒。他们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即时反馈。所有训练都事先进行无比详细的计划,甚至包括教运动员怎么系鞋带。他们仿佛有一种诡异的知道学员在想什么的能力,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能指出学生在技术上最需要什么。他们是绝对的因材施教,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度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

获得反馈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给自己当教练。高手工作的时候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并不断寻求改进。

4. 精神高度集中。

刻意练习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曾经有个著名小提琴家说过,如果你是练习手指,你可以练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练习脑子,你每天能练两个小时就不错了。高手的练习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最多4到5小时。没人受得了更多。一般女球迷可能认为贝克汉姆那样的球星很可爱,她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少有球员能完成贝克汉姆的训练强度,因为太苦了。

科学家们曾经调查研究了一个音乐学院。他们把这里的所有小提琴学生分为好(将来主要是做音乐教师),更好,和最好(将来做演奏家)三个组。这三个组的学生 在很多方面都相同,比如都是从8岁左右开始练习,甚至现在每周的总的音乐相关活动(上课,学习, 练习)时间也相同,都是51个小时。

研究人员发现,所有学生都了解一个道理:真正决定你水平的不是全班一起上的音乐课,而是单独练习:


- 最好的两个组学生平均每周有24小时的单独练习,而第三个组只有9小时。


- 他们都认为单独练习是最困难也是最不好玩的活动。


- 最好的两个组的学生利用上午的晚些时候和下午的早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还很清醒;而第三个组利用下午的晚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已经很困了。


- 最好的两个组不仅仅练得多,而且睡眠也多。他们午睡也多。

那么是什么因素区分了前两个组呢?是学生的历史练习总时间。到18岁,最好的组中,学生平均总共练习了7410小时,而第二组是 5301小时,第三组 3420小时。第二组的人现在跟最好的组一样努力,可是已经晚了。可见要想成为世界级高手,一定要尽早投入训练,这就是为什么天才音乐家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苦练了。





人脑的学习原理

现代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认为,几乎没有任何技能是人一出生就会的。哪怕是对简单物体的识别,把东西抓取过来这些简单的动作,也是婴儿后天学习的结果。一个人一出生的时候根本不可能预见到将来自己需要什么技能,基因不可能把一切技能都用遗传的方法事先编程,那样的话太浪费大脑的存储空间。最好的办法是不预设任何技能,只提供一个能够学习各种技能的能力,这就是人脑的巧妙之处。基因的做法是先预设一些对刺激的基本反应和感觉,比如看见好吃的东西我们会饿等等。这些基本的反应需要调动的神经较少。但对于更高级别的技能,比如演奏音乐,需要协调调动很多神经,就必须靠后天学习了。

人的任何一个技能,都是大脑内一系列神经纤维传递的电脉冲信号的组合。解剖表明拥有不同技能的人,其大脑的神经结构非常不同,比如出租车司机大脑内识别方向的区域就特别发达。也就是说与计算机不同,人对于技能的掌握是在大脑硬件层次实现的。

而最近有一派科学家认为,髓磷脂是技能训练的关键,它的作用是像胶皮把电线包起来一样,把这些神经纤维给包起来,通过防止电脉冲外泄而使得信号更强,更快,更准确。不管练习什么,我们都是在练习大脑中的髓磷脂,就好像把一堆杂乱无章的电线被排列整齐变成电缆。直到2000年新技术允许科学家直接观察活体大脑内的髓磷脂之后,髓磷脂的作用才被发现,而且一直到2006年才第一次被在学术期刊上说明。科学家认为髓磷脂是脑神经的高速公路,提高信号传递速度,并且可以把延迟时间减少30倍,总共提速3000倍,甚至可以控制速度,想慢就慢。

人脑之中分布着大量“自由的”髓磷脂,它们观测脑神经纤维的信号发射和组合,哪些神经纤维用的越多,它们就过去把这一段线路给包起来,使得线路中的信号传递更快,形成高速公路。这就是为什么练习是如此重要。

髓磷脂理论可以解释很多事情。比如为什么小孩常会犯错?他们的神经系统都在,也知道对错,只是需要时间去建立起来髓磷脂的高速网络。为什么习惯一旦养成不容易改变?因为所谓“习惯”,其实是以神经纤维电缆组合的形式“长”在大脑之中的,髓磷脂一旦把神经包起来,它不会自动散开 — 改变习惯的唯一办法是形成新习惯。为什么年轻人学东西快?因为尽管人的一生之中髓磷脂都在生长,但年轻人生长得最快。最激进的理论则认为人跟猴子的最显著区别不在于脑神经元的多少,而在于人的髓磷脂比猴子多20%!解剖表明,爱因斯坦的大脑中的神经元数量是平均水平,但他拥有更多能够产生髓磷脂的细胞。





谁愿意练习一万小时?

看了钢琴家朗朗的传记之后,可能很多人会怀疑是否真的应该让孩子接受这样的苦练。实际上,顶级运动员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不练这一万小时,一定成不了高手,但问题是考虑到机遇因素练了这一万小时也未必成功。

这就是兴趣的作用了。如果说有什么成功因素是目前科学家无法用后天训练解释的,那就是兴趣。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对某一领域感兴趣。感兴趣并不一定说明他能做好,就算不感兴趣只要愿意练,也能练成。兴趣最大的作用是让人愿意在这个领域内苦练。

不论如何,刻意练习是个科学方法,值得我们把它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显然我们平时中做的绝大多数事情